中共中央宣傳部于2022年6月14日(星期二)上午10時舉行“中國這十年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,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、徐曉蘭、總工程師韓夏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就,并答記者問。
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,當前,受地緣政治沖突,新一輪疫情等的沖擊影響,我國發展環境的復雜性、嚴峻性、不確定性在上升,工業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。但是這種沖擊和影響,我們認為是階段性的、暫時的。從長周期看,我國制造業體系完整、配套齊全、韌性強、潛力大,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,近期中央出臺了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的系列政策措施,對穩定經濟既是“及時雨”也是“定心丸”。目前,企業復工復產正在有序推進,正在全力達產。隨著各項政策靠前發力,持續加力,工業經濟有望盡快回歸正常軌道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:
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發展,作出了建設“制造強國”“網絡強國”的重大戰略決策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我國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,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,產業體系更加健全、產業鏈更加完整,產業整體實力、質量效益以及創新力、競爭力、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,迎來從“制造大國”“網絡大國”向“制造強國”“網絡強國”的歷史性跨越,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十年來,我們著力做強做優做大制造業,制造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。從2012年到2021年,工業增加值從20.9萬億元增長到37.3萬億元,年均增長6.3%;制造業增加值從16.98萬億元增加到31.4萬億元,占全球比重從20%左右提高到近30%。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,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。產業體系完整優勢進一步鞏固,擁有41個工業大類、207個工業中類、666個工業小類,產業鏈、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,有效增強了我國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。制造業發展顯著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,節能智能家電全面普及,汽車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庭。千人汽車保有量由2012年的89輛,提高到2021年的208輛,進步還是非常大的。開放合作不斷深化,制造業中間品貿易在全球占比達到20%左右。疫情暴發以來,向國際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疫苗和醫療防疫物資,為全球抗疫和經濟復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十年來,我們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,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。新興產業加速發展,服務機器人、智能可穿戴裝備等產品增勢強勁,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首位,新材料產業產值實現翻番,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,數字化、綠色化轉型全面推進。部分領域智能制造處于國際先進水平,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.4%、28%提高到2021年的15.1%和32.4%。區域布局不斷優化,重點地區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,電子信息、軌道交通等領域形成一大批先進制造業集群。
十年來,我們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重點領域創新邁上了一個大臺階。從深海的“奮斗者”號成功萬米坐底,到藍天的C919大型客機即將取證交付,再到升空的嫦娥探月、祝融探火、羲和逐日、北斗組網,從農田的無人駕駛電動拖拉機研制成功,到醫院的骨科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,到工礦企業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填補空白、8.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礦山裝備成功研制,再到百萬千瓦水電機組投入運行,一大批重大標志性創新成果引領中國制造業不斷攀上新的高度。
十年來,我們著力培育優質企業,制造業企業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。一大批領軍企業脫穎而出,入圍世界500強企業的工業企業達到73家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規模實現翻番,已培育4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、4762家小巨人企業、848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。企業創新力度持續加大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總額投入強度成倍提升,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從11.9%提高到22.4%,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。
十年來,我們著力提升服務經濟社會水平,信息通信業實現迭代跨越。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、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,光纖網絡接入帶寬實現從十兆到百兆、再到千兆的指數級增長。移動網絡實現從3G突破、4G同步、5G引領的跨越。歷史性實現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,為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作出了積極貢獻。互聯網在消費領域的應用更加豐富,在生產領域的應用加速拓展深化。5G、工業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推動產業數字化、數字產業化不斷加快。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迅猛。與此同時,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,供給體系不能完全適應消費升級需要,產業鏈、供應鏈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還有不少薄弱點,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。
站在新的起點上,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堅定信心、接續奮斗,堅決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,加快制造強國、網絡強國的建設步伐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。
中新社記者:
黨的十八大以來,在做強做優做大制造業方面工信部做了哪些工作?目前取得了怎樣的成果?下一步將如何發力?謝謝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:
謝謝你的提問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了高質量發展,轉變發展方式、優化經濟結構、轉換增長動能已經成為了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。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,工業和信息化部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,統籌推進強基礎、促轉型、增動能、提品質,推動我國制造業質量水平整體實現躍升。
一是穩步提升產業基礎能力。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。軌道交通、電力裝備等一批關鍵的基礎產品和材料,基本滿足了國內的需要。布局建設了動力電池、增材制造等2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,兩個國家地方共建的制造業創新中心,200多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,建設了125個產業基礎公共服務平臺,29個新材料的重點平臺。
二是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。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,嚴格執行產能等量或者減量置換,1.4億噸的地條鋼全部出清、電解鋁、水泥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基本出清,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,支持企業加快高端化、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。2012年以來,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持續穩定在40%以上,成為提振工業投資的重要力量。
三是積極培育新興產業。制定實施新興產業發展規劃,加大了技術、標準、政策的支持力度,高技術制造業、裝備制造業,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。新能源汽車、智能手機、消費級的無人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。服務機器人在家政服務、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了規模化應用,骨科手術機器人已經成功實施2萬例手術。
四是著力提升工業產品的質量。實施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的“三品”專項行動,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。在增品種方面,功能化的纖維、生物基的纖維等產品走進千家萬戶,智能終端、智能家電等不僅滿足國內多樣化需求,還暢銷海外。在提品質方面,家電、制鞋等領域與國際的標準一致性程度達到95%以上。在創品牌方面,2021年,24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品牌入選了世界品牌500強,比2012年增加了14家。
下一步,我們將立足新發展階段,貫徹新發展理念,構建新發展格局,加力鞏固我國多年形成的產業鏈和完整的產業體系,保持制造業的占比基本穩定,統籌推進補短板、鍛長板,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,推進制造業的高端跨越、智能升級、綠色轉型。
新華社記者:
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,面對不斷加大的風險挑戰,工業經濟是如何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的?您怎么看待中國工業經濟發展前景?謝謝。
辛國斌:
謝謝你的提問。工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核心增長引擎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深入實施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,推動工業經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。
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由20.9萬億元增加到37.3萬億元。以不變價計算,年均增長6.3%,遠高于同期全球工業增加值2%左右的年均增速。2020、2021年,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影響,但是兩年的平均增速仍然達到了6.1%。不僅有力促進了中國經濟巨輪的行穩致遠,也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,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回顧這十年工業經濟發展,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舉措:
第一,著力加強規劃引領。以中長期規劃和五年規劃目標任務為統領,及時制定年度的預期目標和工作計劃,形成長短結合、滾動推進的工業經濟發展目標體系。
第二,著力強化政策供給。這些年來有關部門相互協同,中央和地方上下聯動,圍繞擴投資、促消費、保暢通、優環境等出臺了一系列穩工業增長的政策措施,有力保障了工業經濟的平穩運行。
第三,著力加快動能轉換。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,推動智能化、綠色化、高端化轉型,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,實現高質量發展。
第四,著力激活市場主體。深化落實“放管服”和重點領域改革,持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,加快優質企業梯度培育,大力減輕企業負擔,千方百計穩住企業這個根基。
第五,著力擴大對外合作。統籌國際國內產業循環,擴大高水平開放,吸聚全球高端要素和先進制造業在我國布局,推進企業走出去,開拓國際市場,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。
第六,著力防范化解風險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,有效防范和化解風險挑戰。
當前,受地緣政治沖突,新一輪疫情等的沖擊影響,我國發展環境的復雜性、嚴峻性、不確定性在上升,工業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。但是這種沖擊和影響,我們認為是階段性的、暫時的。從長周期看,我國制造業體系完整、配套齊全、韌性強、潛力大,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,近期中央出臺了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的系列政策措施,對穩定經濟既是“及時雨”也是“定心丸”。目前,企業復工復產正在有序推進,正在全力達產。隨著各項政策靠前發力,持續加力,工業經濟有望盡快回歸正常軌道。
下一步,我們將按照“疫情要防住、經濟要穩住、發展要安全”的總體要求,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扎實做好防疫情、促通暢、保主體、擴需求、穩預期的各項工作,努力保持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,以實際行動來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。
新華社中國經濟新聞社記者:
近年來,我們明顯感受到國家對中小企業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,走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也成為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的共識。請問,作為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牽頭部門,工信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?針對當前中小企業遇到的困難,下一步還將采取哪些扶持措施?謝謝。
徐曉蘭:
謝謝你的提問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“中小企業能辦大事”,多次強調要堅持“兩個毫不動搖”,激發涌現一大批“專精特新”企業。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《政府工作報告》都會對促進中小企業工作作出部署。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十年來,我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應該說力度之大、出臺政策之密集、含金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和機制也不斷地在完善,營商環境顯著改善,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深入人心。我國的中小微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,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貢獻越發凸顯。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:
一是增長快。截至2021年末,全國企業的數量達到4842萬戶,增長1.7倍,其中99%以上都是中小企業。具體到工業領域,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中小企業戶數達到40萬戶,營業收入超過了75萬億元,利潤總額達到4.7萬億元,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23.5%、38.7%、37.1%。
二是貢獻大。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,中小企業的從業人數占全部企業從業人數的比例達到80%。2021年我國私營個體就業總數達到4億人,較2012年增加了2億多人。以中小微為主的民營企業是我國第一大的外貿經營主體,2021年對外貿增長的貢獻度超過了58.2%。研究表明,中小企業與地區的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超過了0.8,中小企業活躍的地區,也恰恰是經濟發展和擇業的熱點地區。
三是活力足。中小企業走“專精特新”發展道路是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征。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中超六成屬于工業的基礎領域,超七成是深耕行業十年以上,超八成進入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鏈,超九成是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的配套專家。“小巨人”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.3%,高于上市企業1.8個百分點。所以可以說,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強、成長性好,在強鏈、補鏈、穩鏈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。
中小企業好,中國經濟才會好。下一步,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繼續全面落實落細惠企政策,用足用好各類工具,千方百計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,支持其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,確保中小微企業市場主體穩定,為我國經濟大盤的穩定奠定堅實基礎。
中宏網記者:
我們關注到,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政府企業關注的熱點。能否介紹一下當前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?另外,在發展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?今后還有哪些措施需要考慮?謝謝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韓夏:
謝謝你的提問。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,近年來,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取得了長足進展。支撐融合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,融合發展水平邁上了新臺階。我們主要抓四方面的工作:
一是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行動。截至2021年底,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、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1.3%和74.7%,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30.7和25.9個百分點。在新技術、新應用的作用下,我國制造業的生產方式、企業形態、業務模式和就業方式都加速變革,有力促進制造業提質、降本、增效、綠色、安全發展。
二是大力實施智能制造工程。發布智能制造國際標準42項、國家標準300多項,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國家標準的覆蓋率達到97.5%。建成了700多個數字化車間、智能工廠,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8%,產品研制周期平均縮短了38%,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%。截至目前我國已培育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超過6000家,煉化、印染、家電等領域智能制造的水平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。
三是開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。加快建設網絡、平臺、安全三大體系,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已經覆蓋45個國民經濟大類,截至目前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,標識解析體系已經完成夯基架梁,五大國家頂級節點穩定運行,二級節點基本實現全國省級地區全覆蓋。培育較大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50家,連接工業設備超過7800萬臺(套),國家、省、企業三級協同聯動的技術監測服務體系基本建成。
四是大力提升產業支撐能力。2012至2021年,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規模從10.7萬億元增長至14.1萬億元,軟件產業規模從2.5萬億元增長至9.5萬億元,雙雙位居國民經濟各行業前列。筑“魂”強“基”成效顯著,工業APP數量突破60萬個,經營管理類的工業軟件市場占有率達到70%,產品穩定性、可靠性持續提升。
下一步,我們將堅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,加快核心技術攻關,持續完善融合發展政策體系,深入推進工業互聯網、智能制造等行動,提升制造業的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發展水平。
【免責聲明:本文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】